金秋时节,玄武湖上又现密密层层的荷叶儿,不由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刻儿光景。那时公营副食物商店里,一年四季摆放着干枯的荷叶。
记得其时连食物包装纸很少有,食物包装用得最多的是荷叶,城市里有限的几个副食物商店里,既卖熟食,又卖酱菜、盐、醋、酱油、糖块等物品。
儿时最来劲的是家中来了远客,大人(家长)叫去买熟食,那时种类少得可怜,多是些卤猪头肉、猪蹄、猪尾巴,盐水鸭即便有,也不多见。副食店里,砧板旁老是放着一大摞子荷叶,熟食称往后,芦柴秆儿(干瘦)大叔,利索地切好放在荷叶上,两三下子包好。多买几样熟食,便用荷叶打几个包儿,用细草绳扎成碧绿的一串让娃儿拎着,一路小跑奔回家,一群小馋虫(娃儿)看见了仰慕得一塌,咋呼呼(大声)地要搞几块吃吃。回到家里,打开荷叶包儿,肉香中透着淡淡的荷香,荷香里夹带着浓浓的肉香,那种感受真是没得话说的。一年少有的几回开洋荤,是儿时最快乐的时光之一。
有时,买上几块豆腐乳、大头菜,也会用荷叶包上,捧着回去。一次家中烧干子,急需买点黄豆酱,五分钱的酱用荷叶包着,手捧着往家跑,木里木骨(不小心)摔了一跤,弄得全身都是酱,小公鸡头子(小男孩)瞧见了,以为是脏东西,捂着鼻子看热哄(热烈),真是活丑(丢人)。
听大人说:老早因纸张缺乏,家里孩子多,有人就在晒干的荷叶上打草稿、操练毛笔字、画画。
进入八十年代,荷叶包儿便不见了踪迹,现在,啥都是塑料包装袋,一拎就走,方便快捷。